畅阅看书网【dglake.com】 > 修真小说 > 阆苑异旅 > 唤回失落的记忆

阆苑异旅 唤回失落的记忆

    (转载)

    .newssc.四川新闻网2004-6-246:55:09

    --------------------------------------------------------------------------------

    给大家来点最新的关于本小说至今为止唯一的地球场景"阆中"的有关新闻啊。后面有图片连接。~~~~~~~~四川新闻网消息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而得名。在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说起阆中,或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谈起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那里的风俗特点。但你可知道在10多年前,阆中古城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首,自古有“阆苑仙境”之誉,其地位远远高于如今闻名中外的丽江、平遥。但是现在,千年的文化积淀正随着机器的轰鸣化作尘埃飘向天空,古城已经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被折腾得满目疮痍。

    古城掠影之走进古城

    虽然已听了不少的介绍,但当记者踏入阆中古城的一刹那,仍然被迎面扑来的古朴气息所震撼,她不同于丽江小桥流水的风光,不同于平遥晋商文化的凝重,也不同于周庄江南水乡的淡雅,她让我产生一种时空的交错感,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特有的厚重的历史、嘉陵江宽广的胸怀以及完全民居化的特色。这就是阆中古城,她是亘古不变的生活。

    古城的民居集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于一体,主要有长方形,意为长命贵;串珠式,意为珠玉满堂;“品”字形,意为官高一品,以及“多”字形,意为多子多富。秦家大院就是标准的串珠式三进院落,大院大门在南街,正门朝东开,二门两边有侧门,出二门经过厅到第一道天井,正中是堂屋和厅房。第二道天井与第三道天井之间的厅房俗称“旱船”,是接待客人、谈生意、议事的地方。“旱船”两边与后院相通。出后院到后门有两道门,在笔向街朝南开。大院门门相通,路路相连,给人以殊途同归之感。

    阆中民居建筑普遍为木质穿斗结构,吊檐、裙板、隔眼上面有着丰富多彩的浮雕。有花鸟虫鱼、有珍禽异兽、有人物故事、有吉祥字样。门窗的花格繁多,达500余种;各种装饰多达千种以上。精雕细镂,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建筑一大奇观。在古城里随便进一家院子,都有各种不同的木雕,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介绍这是檀木、那是香樟木雕刻而成的,不同的花纹和装饰代表过去主人的地位。

    古城原有街道90余条,有的街道虽已改建,但还保持古街名称。其中,有风水方位命名的,有因寺观命名的,有因名人望族命名的,也有特殊食物命名的,还有一些历史久远,鲜为人知。比如管星街,是三国时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居住地。周氏祖孙为方便观察,在家院后院建观星楼,后人以此命名。

    古城纪实之历史缩影

    在中国四大古城“南丽(江)北(平)遥,东歙(县)西阆(中)”之中,拥有2300年历史的阆中城虽然建城历史位列第二,但是说起历史上的地位,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的阆中则比拥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更高。

    早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城,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到了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县,其间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阆中之名沿用至尽。靠水而建的阆中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嘉陵江到了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形成一个天然码头,占据水路优势的阆中自然成为古时川北政治经济重镇。明清两代,川北道署和川北镇总兵署都建在此地,现在的古城中还残留着许多历史的痕迹。

    科举制度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作为科举制度的基础,现在的阆中还留有我国现存的两所考棚之一。在明清时期,县考、府考的地方称为试院,乡试、会试的地方称为贡院。而位于学道街北侧的贡院正是古来学子进行乡试的地方。《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中举”则是通过乡试中的举人。

    川北贡院是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第一进正厅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拆宾馆是为了重建道台衙门。

    古城保护之法制呼唤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陆游诗中所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图画,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城不知道只有当初大诗人眼中的多少。

    早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中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与丽江同时出现在名单中。在那之后,丽江古城的保护立刻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他们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古城修复项目审批,古城民居、街道、桥梁、水系、古树名木保护,古城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绿化、市容市貌管理等等。1994年,《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的出台,更是把这种保护由县级上升到省级。特别是在1996年地震之后,云南省政府请来专门的工匠,搬迁了古城中的学校、工厂、机关,把古城建成无烟尘区,才保住了现在的丽江古城。

    1998年,同样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也获得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的法制保护。随后的几年间,平遥县政府组织人力恢复了南大街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完成了对雷履泰、王荩莛、王沛霖等百余间重点民居的维修整治工作。修复县衙署、城隍庙、财神庙等古建筑3处。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开挖、复原护城河2000米,逐步恢复了古城的历史原貌。

    如今,丽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古城的旗帜,阆中才在弃古复古过程中幡然省悟。2000年9月25日,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与《阆中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期望严厉制止有损古城的行为。但这两个“办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它仅仅是“土政策”,没有强制能力。到了2004年,当省人大终于着手制定《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阆中古城一批经典街道、院落已经消失殆尽,我们只能从残留的资料中去体味他们过去的风华。

    可喜的是,《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草案)》明确规定在古城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工业企业和与古城建筑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原有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现代建筑和工业企业,应予以拆除或搬迁;古城重点保护区内,禁止开设产生噪音污染的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止开设产生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加工作坊;在古城保护区内禁止拆除古民居、古建筑中的门窗、牌、匾、坊等建筑装饰构件、禁止饲养宰杀牲畜等。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随着“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对阆中古城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产生巨大的作用。在法制的强制保护下,阆中必能重现昔日之古城风韵,真正成为中国风水文化古城观光旅游目的地、川东北旅游环线和蜀汉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支撑点。

    诗圣杜甫在《阆水歌》中写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愿今日所见阆中古城不会成为回忆,我们的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不用从今天留下的片段来想象今日之阆中。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